close

  我在使用電子書之前就已經很多年不進書店了,為何?因為書店對我而言只剩“買書”一個功能。所以如果書店不具有其他功能的話,買書就上網買了方便。不僅如此,連鎖大眾書店早已經滿足不了我,除了村上春樹很好買之外,常年下來也不知何時開始沒了再想去書店的念頭了。時髦的大書店裡面的客人仿佛是來血拼的,從某一刻開始我連進去裝逼都不想了。回想起當年在我租處附近的書店裡還能輕易的在窗邊的木地板找到空位,和不知誰家的小孩挨著翻開波隆納的得獎繪本,然後一定會狠下心只買一本自己最喜歡的繪本…當時進口繪本是奢侈品啊…這是身為美術科系囧學生的小確幸!那時很欽佩有人願意經營這麼有理想的書店,老闆真偉大。但那樣的書店時至今日也不得不為了生存而改變經營模式。基於個人也在零售業服務了許多年的看法,我認為這是正確的做法。先維持生存再求理想,否則倒閉就甚麼也別說了。

  書店近幾年倒閉了不少,因為實體書的銷量逐年減低,出版業也受創不輕,最近我看了幾篇網路文章裡面有分析到台灣出版業的基本營運模式,說真的隔行如隔山,不過感覺上好像這個模式現在已經陷入一種進退兩難的境地,出版界是盡力地想擺脫這一窘境。可是電子書需求在成長中,那出版社不會因此得到相對應的利潤嗎?為何?這一切無法修正嗎?說要提出想法結果是一堆疑問。接下來還有疑問。

  所謂的「書店」是"零售業"。我也在零售業服務了很多年。「零售業」是傳統產業裡面的"紅海"!血淋淋的戰場!生意做不下去怪消費者有用嗎?!「書店」真的是個相當特別的產業,不論規模大小,近年一家家的結束、倒閉,竟然獲得了一波討論與研究。如果是我服務的公司發生這種事情,然後要消費者來拯救我這家不爭氣的賣場,那會是大家一起罵起來吧!!這一切無非就是「書店」在讀者心目中是一種複雜的存在,不是賣甚麼可以的零售業。但是話要說清楚,其實最終大家要拯救的是無價的書,是讀者對閱讀的情懷,這是其他零售業所提供不了的。但我並非是只怪書店"只剩賣書功能"。因為時代不同了,就是不同了!也許過去和我一樣對書店抱著夢幻情懷的人們已經找到了其他的替代品。像我就是。任何一個行業能維持一百年、四百年不變而仍能存在是好事,但如果不行就與時俱進,這樣冠冕堂皇的廢話不是我自己想出來的,是我服務的零售業過去各代的蠢長官們背出來的前人的金句。這句話能歷久不衰就代表它是真理...雖然沒有任何人提出過與時俱進的具體作法。大家都只是在紅海波濤中邊求生存邊學習邊找機會邊碰運氣,會有人撐過去,也總有人消失...這不就是市場嗎?

  「書」只能在書店賣嗎?我很希望不是。當然我是單純的認為有越多銷售的管道就能賣出越多的書...可是事實上,在台灣都是賣場多了只會產生價格競爭,不會有質的提升。書店做大了剝削經銷商,網路賣場多了就來價格戰,出版社不甘心被剝削乾脆自己賣就還是價格戰,這麼一來表面上受惠的是消費者,其實最後的結果就是我們看到的有人生存不下去了,消費者被不合理的低價給養壞了胃口。出版品如果沒有健全的銷售管道,出版社得不到應有的利潤,那怎麼養作者?!我喜愛閱讀,所以情感上最支持的一定是作家,沒有作家就沒有書。所以我支持所有能讓作家和出版社拿到等值或更高報酬的銷售方式。但...這是甚麼樣的方式呢?!天知道!我想就是因為沒有人知道所以就把這一切歸咎於現代人沒文化不看書了!這不是辦法啊!

  人口數減少讀者變少書籍銷量下滑不是很一般現象的嗎?任何產業都在這樣的衝擊當中掙扎啊!現代娛樂更多元了、人類得到精神上滿足的選擇變多了,「閱讀」已經不是唯一的精神糧食,書店也不再是唯一的買書管道,甚麼事情都遲早會受到挑戰。書籍的銷售下滑,出版品的數量並沒有等比減少,「書店」就算倒閉的再多,但依然有新型態的各種書店不斷地出現;書店並沒有消失。實體書籍銷售下滑但電子版銷量卻成長了;買書的人也沒有消失。這些東西只是變成不同的形式繼續存在。個人是認為不需要感嘆甚麼消失了、甚麼不再了。我們需要的是改變的能力,任憑事物停留在屬於它們的時間中,每個時代都有獨特的事物會被創造出來,這才是文化。

最後感謝您閱讀文章,請按右下「拍拍手」讓我可以獲得一點實質的鼓勵!(ps.可能需要註冊~有FB或google帳號都可一鍵註冊喔~感謝淚~)

arrow
arrow

    Un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